您目前:未登入
回商品列表
已放入購物車
加入到收藏匣
秦良玉(敍事長詩) 文:巴曼…(詳全文)
分類位置專輯報導 / 讀者投稿專欄
http://www.tc-news.com.tw
https://www.shop2000.com.tw/台中日報
https://tc-news.shop2000.com.tw
結帳
0

秦良玉(敍事長詩)      文:巴曼…(詳全文)
序:秦良玉(15741648) 字貞素,土家族,四川忠州(今忠縣)人。自幼從父習文練武,善騎射,通詩文,有智謀。丈夫死後,繼任其職,她曾派出族人救援瀋陽抗擊後金,更曾親率3000精兵北上,鎮守山海關。清軍入關南下,她堅持抗清,被南明隆武帝加封太子太保、忠貞侯。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正史登錄的巾幗英雄。
秦良玉在明史中有傳,稱之為“忠州人,嫁石柱宣撫使馬千乘”。在萬曆二十七年(一五九九),她已經在帶兵打仗而且戰功第一了。估計她當時起碼應該有二十歲。、、、、、、而馭下嚴峻。每行軍發令,戎伍肅然。所部號“白杆兵”為遠近所憚。所過秋毫無犯。軍隊糧餉每每是自給的,在崇禎三年奉詔勤王時,史書上寫明她是“出家財濟餉”。象她這樣不怕死、不愛錢的一位女將,在歷史上畢竟是少有的。
卷一、出生之地
元朝末年,正值朝廷徐壽輝叛亂,湖北麻城,有孝感高街人秦安司,(其祖宗大有名望,乃漢朝“馬革裹屍”的伏波將軍馬援。)襲萬戶侯,攜七兄弟分別由楚入蜀,定居黔南紹慶路計議鄉,今忠州鳴笛玉溪。
秦安司生有二子,長子國龍仍襲塘岩土司。次子國寶,配吳氏生五子,名曰: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。秦良居忠州花廳壩,建禮祠。秦恭居忠州養牲窩,建忠祠。恭祖配王氏,生有四子,名為:景彰、景聰、景全、景朝。景聰配黃氏,生有敬中、明中、榮中。榮中生三子,名為:伯玉、伯明、伯學。伯明生獨子,名曰:秦萬松。萬松生葵與世榮。秦葵生邦屏、民屏、邦翰,還加二女名曰:良斯、良玉。秦葵字;載陽,號鳴玉逸老,自幼好讀書,善騎射,不追求榮譽與虛名,尤長於研習兵法。
常謂其三子曰:“天下將有大事唉,爾等若能執干戈,以衛社稷者,方可稱吾之子也。”忠州鳴玉溪,在州西十裏。發源西崖,水聲環佩。潭深洞邃,古木蒼然。其旁有古刻,亦名:西溪。溪上木蓮濃茂,州西五裏,有木蓮洞。懸崖瀑布,高五十丈餘,懸泉從高岩直下,如數丈帛瀑,最為壯觀。流經七十余裏後注入長江。秦府幽絕,庭院植蘭,門前五橋,以渡溪水。州西有漕溪,以東南環流,世人皆稱:鳴玉溪。其西還有臭水溪、灘子沱、挫溪、丁溪、赤溪,皆由南邊注入長江。秦良斯、秦良玉二姐妹,就生長在鳴玉溪的秦家壩裏,(現重慶市忠縣東雲鄉護國村)秦家壩是塊鐘靈毓秀的寶地,山奇水秀,四時風景如畫。其後有五座山,猶如五匹駿馬奔來,人們譽此景為“五馬歸槽”。
宋代錢求之詩雲:鳴玉溪邊堪寓目,木蓮洞下更關情。忠州好景無人說,只得孤城小市民。秦良玉,字貞素,性穎異,饒膽略,幼能通史,喜工詞翰。且與兄邦屏、弟民屏同習射,究心文韜武略。良斯、良玉雖屬於女流,卻從小聰慧絕頂,耳孺目染家書與兵法。正值如花似玉的年齡,姐姐良斯嫁與石柱馬周,妹妹良玉許配與石柱土司馬千乘。
明神宗萬曆二十年,剛滿二十歲的秦良玉,嫁給了石柱宣撫使馬千乘為妻。石柱也屬忠州,離秦良玉的娘家不遠,是一個苗族人為主的郡縣,朝廷設置宣撫使,統轄這些歸順了大明的苗人。馬千乘並不是苗人,他祖籍是陝西撫風,因祖上建立了戰功,被封為石柱宣撫使,官職世代沿襲,最後傳到了馬千乘身上。因石柱地處偏遠,民風慓悍,時有叛亂興起;所以宣撫使最重要的責任,就是訓練兵馬,維護安定。秦良玉嫁到馬家,可謂是英雄找到了用武之地,她一身文韜武略派上了用場,幾年時間,她就幫著丈夫,訓練了一支驍勇善戰的"白杆兵"
所謂"白杆兵",就是以持白杆長矛為主的部隊,這種白杆長矛,是秦良玉根據當地的地勢特點,而創制的武器,它用結實的白木做成長杆,上配帶刃的鉤,下配堅硬的鐵環,作戰時,鉤可砍可拉,環則可作錘擊武器,必要時,數十杆長矛鉤環相接,便可作為越山攀牆的工具,懸崖峭壁瞬間可攀,非常適宜於山地作戰。馬千乘就憑著這支數千人馬的白杆兵,威鎮周遭四方,使石柱一帶長年太平無事。婚後的秦良玉,夫唱婦隨,生活十分甜蜜,不久秦良玉生下一子,取名為:祥麟。
卷二、征討播州
秦良玉自小警敏,多機制,父母兄弟皆憐。均愛其幼慧,傳授文辭,研習畫圖。適逢明萬曆年間,各地土寇風起雲湧。父秦葵知道天下必大亂,即以兵法傳授其子弟。
父對其女兒良玉曰:“汝雖為一弱女子,若能習兵家之事,才終不為土寇所魚肉爾。”良玉欣然與兄弟同習兵法練就騎射擊刺之術。尚武久之,韜略皆精熟。且良玉比兄弟更精其法。
父秦葵嘗其諸子曰:“惜不冠耳,汝兄弟皆不能及也。它日使汝掌握兵柄,能出入于萬軍之中,冼夫人也不足道也。”
古之播州,今為遵義。秦時的夜郎之國,乾符初,太原楊端應募收復其城,為播州人服。歷經五代,子孫世襲其地。宋大觀中楊文貴納士,置遵義軍,元世祖即授楊邦憲為宣撫使,封其為播國公。
隆慶五年,楊烈已死,其子楊應龍請襲,命與職,萬曆元年,給楊應龍宣撫使敕書。萬曆二十六年,播州宣撫使楊應龍,勾結當地九個生苗部落舉旗反叛,他們四處攻擊,燒殺搶掠,殘暴至極。(播州在現在貴州省遵義一帶,地勢險峻,山高水險,叛軍依仗著天然屏障,猖撅一時。)
朝廷派遣李化龍,總督四川、貴州、湖廣各路地方軍,合力進剿叛匪,馬千乘與秦良玉,率領三千白杆兵也在其中。由於白杆兵特殊的裝備,和長期嚴格的山地訓練,因此,在播州的戰爭中十分得心應手,經常給予叛軍出其不意的打擊,不論怎樣山峻嶺高,白杆軍都能出奇而至,宛如神兵從天而降,令叛軍聞風喪膽。
最後,叛軍調集所有兵力,固守在播州城裏,城外則設下五道關卡,分別是鄧坎、桑木、烏江、河渡和婁山關,每道關卡上都有精兵防守,楊應龍想以此作為自己的護身符。攻打鄧坎,是由秦良玉帶領五百白杆兵為主力。
鄧坎守將楊朝棟見對方兵力單薄,便準備一舉吞滅,於是把手下五千精兵全部拉到陣地上,排下密密麻麻的陣式。秦良玉面對十倍於己的敵軍毫不畏懼,騎一匹桃花馬,握一杆長槍,威風凜凜地殺入敵陣,只見她左挑右砍,東突西沖,所過之處敵軍兵士紛紛損命。敵軍潮水般湧向她把她層層包住,不料她越戰越勇,長槍掄得象飛族舞輪,所向披靡。
陷入敵陣中的秦良玉方寸不亂,一邊砍殺周圍的敵兵,一邊慢慢向敵將楊朝棟靠近,將到近前時,她一頓猛殺之後,忽地縱馬騰躍,還沒待四周的人看清,她己把楊朝棟抓在了自己的馬背上,右手揮舞著長矛,左手牢牢制住了敵將。
眾敵兵見頭領被擒,頓時亂了陣腳,秦良玉的白杆兵乘勝追殺,沒一頓飯的功夫,敵兵就死的死,傷的傷,逃的逃,五千人馬潰散無遺。
攻下鄧坎後,剿匪大軍,接著又順利地拿下了桑木、烏江、河渡三關,直達播州週邊的婁山關。婁山關是播州城外的一道天然屏障,山勢高峻險要,僅一條小路通過關口,可謂是"一夫當關,萬夫莫開"地。
攻打婁山關的主要任務又落到了白杆兵頭上,限於道路狹窄,無法通過大批兵馬,秦良玉便幫丈夫定下了一個巧取的方案。
這天淩晨,秦良玉與丈夫馬千乘雙騎並馳,沿正路攻向關口,只見兩杆長矛上下翻飛,擋關的敵兵一一倒下,而後上的援兵也無法一湧而上。而當秦良玉夫婦兩人並肩血戰,而敵兵越聚越多時,幾千白杆軍突然從關口兩側包圍過來,敵兵防不勝防,落荒而逃。
原來,趁秦良玉夫婦正面進攻,牽引了敵軍注意力的時機,其他白杆兵將士從關卡兩側的懸崖處,憑著白杆長矛首尾相聯,攀越上關,給了敵軍出乎意料的打擊。攻下婁山關後,叛軍失去了護身符,剿匪大軍一鼓作氣,攻陷了叛軍據點播州城,楊應龍全家自焚而死,叛亂徹底平息下來。
卷三  受命土司
論功行賞時,石柱白杆兵戰功卓著,被列為川南路第一有功之軍,秦良玉初次參加大戰,立下汗馬功勞,除受到重獎外,"女將軍"的英名遠播四方。
班師凱旋的路上,由於天氣炎熱,馬千乘染上了暑疫;回到石柱後,又因接待不恭,得罪了內監邱乘雲,被邱乘雲設罪投入雲陽獄中。在獄中,得不到治療調養,馬千乘病重而死。(但他真正的死因,其實是北京萬曆帝派來的監稅太監邱乘雲,向石柱索取賄賂,馬千乘自恃于朝廷有功,不予。這下可羞惱了丘公公,他指使手下捏造罪名,把馬土司逮捕入獄,活活折磨而死,時年僅四十一歲。)
馬千乘死後,朝廷覺得他並無大罪,所以仍保留了他家石砫宣撫史的世襲職位。而這時馬家的繼承人馬祥麟年齡尚幼,朝延鑒於秦良玉作戰有功,文武兼長,所以授命她繼任了丈夫的官職。
秦良玉是個堅強的女人,她強忍住失夫的悲痛,毅然接過丈夫遺留下來的幹斤重擔,繼續訓練白杆兵,管理石砫民眾,盡心盡力,保住了石柱的安謐昌平。
卷四  援遼勤王
二十年時光匆匆流過,轉眼到了明神宗萬曆未年,滿人崛起于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,以努爾哈赤為帝,公然向大明邊境挑釁。明神宗調集八萬大軍征邊應敵,卻不料出師不利,八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。
遼東情勢危急,朝延重調全國兵馬赴援,秦良玉此已經四十六歲了,仍然親自率領三千白杆兵,連同自己的哥哥、弟弟、兒子,兼程北上衛邊。萬曆四十八年,秦良玉的白杆兵,已與滿清軍隊打了幾場硬仗,挫傷了清兵的一些銳氣。
這時,明神宗駕崩,明光宗繼位,光宗在位僅一個月就崩逝,又由明嘉宗登上了皇帝寶座。前後幾個月時間,換了幾個皇帝,明朝廷一時無人主事,清兵乘虛而進,攻佔了瀋陽,勢頭更加猖撅,秦良玉的大哥邦屏和弟弟民屏,為了挽回大明的損失,強渡渾河與清兵激戰,無奈因寡不敵眾,邦屏戰死疆場,民屏身陷重圍;秦良玉聞訊後,親自率領百名白杆兵,渡河殺入重圍,拼死救出了弟弟,搶回了哥哥的屍體。
其後,因秦良玉智勇雙全,朝廷任命她為把守山海關的主將。山海關是東北通向內地的必經之路,清軍屢次派重兵前來叩關挑戰,秦良玉不為所激,只命部下加固防守,終使清兵無法得逞。
秦良玉的兒了馬祥麟帶兵巡關時,被敵軍的流矢射中一目,他忍痛拔出箭簇,援弓搭箭向遠處的敵人射去,連發三箭,射死三個敵人,清將大為震懼,從此,不敢輕易再來山海關挑釁了。
兄亡子傷,秦良玉悲怒交集,於是上書皇帝,陳述了自家軍隊作戰及傷亡情況,嘉宗深為感動,下詔賜予秦良玉二品官服,並封為誥命夫人,任命其子馬祥麟為指揮吏,追封秦邦屏為都督僉事,授民屏都司金事之職,還重賞了白杆兵眾將士。
卷五  勇平奢亂
後來,清兵暫時放棄了騷擾邊境的舉措,於是秦良玉率部返回石柱。返回之時,正赴上永甯宣撫使猓玀族的奢崇明起兵叛亂,奢崇明的黨羽樊龍佔據了重慶,聽說秦良玉帶兵回到了石柱,馬上派人攜金銀厚禮去與她聯絡,想請她共同舉兵;秦良玉大怒道;"我受朝延厚恩,正思報效國家,豈能與叛賊為伍!"
當即斬了賊使,火速發兵,溯江西上趕到重慶,出其不意地打敗了樊龍的部隊,攻下重慶。緊接著,她又率兵直赴成都,趕走了圍攻成都的奢崇明部眾,先後拿下紅崖墩、觀音寺、青山墩等幾個大寨,徹底擊毀了叛軍勢力。
朝庭聞報後,授秦良玉為都督僉事,拜為石砫總兵官,以嘉獎她的血戰功績。當解除了成都之圍,秦良玉率領白杆兵騎馬進城時,成都的市民紛紛湧上街頭,扶老攜幼,爭睹女將軍的風采。
這時秦良玉已是五十開外,幾十年的戎馬生涯,不但沒催她衰老,反而把她磨煉得愈加英姿颯爽。只見她端騎桃花馬上,面頰紅潤飽滿,兩眼炯炯有神,身姿挺拔,氣宇軒昂,一派大將風範,卻又不失成熟女性的醇美。成都民眾簡直把她視為神明,紛紛在她走過的路上焚香跪拜。
巡撫朱燮元設盛宴為秦良玉及部眾慶功,秦良玉毫爽海量,與當地高層官員同坐一桌,開杯暢飲。酒酣耳熱之時,一位臨座的巡撫署官員,也許是被秦良玉酒酣面紅的神態迷住了,竟忘乎所以地從桌下伸過一隻手來,拉住她的衣角撫弄不放;秦良玉很覺煩心,悄悄抽出佩刀,猛地割下被牽的衣角。在座的人大驚失色,秦良玉卻絲毫不動聲色,依舊舉起酒杯,談笑風聲,倒是那位失態的官員羞愧地離開了席位。
卷六  抗擊義軍
數年之後,貴州水西一帶,有一個叫安邦彥的匪首,自立為羅甸王,招兵買馬,很快佔據了貴陽以西的千里之地。朝廷又詔命秦良玉率白杆軍人黔平亂,秦良玉義無反顧,很快就平定了叛亂,消滅了安邦彥,但為此也喪失了弟弟秦民屏。
卷七  晚節輝煌
天啟七年,明熹宗駕崩,明思宗入承大統。清兵趁朝廷改帝之機,由蒙古人作嚮導,從龍井關越過長城,直奔向通州,京師形勢十分急迫。
明朝廷再次詔今天下諸軍鎮邊勤王,當然忘不了調遣上次抗清有功的女將軍秦良玉。秦良玉接旨後,帶領她的白杆兵,日夜兼程趕往京師,並拿出自己的全部家產作為軍餉,以補朝廷因連年應戰而造成的軍需不足。
秦良玉的部隊與清兵在京師週邊相遇,還沒來得及安營紮寨,就開始了全面進攻。年己五十五歲的秦良玉,手舞白杆長矛,好似瑞雪飛舞、梨花紛飄,鋒刃所過之處,清兵不是頭落地就是手腳分家;所有白杆兵將士,無不以一當十,威猛如虎,打得清兵落荒而逃。
很快,秦良玉接連收復了濼州、永平,解救了京城之圍。明思宗聽到捷報後,派特使攜帶大批賞賜前來犒軍,並在平臺召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女將軍秦良玉。見過女將軍後,明思宗感慨萬千,寫下了四首詩,誇讚她的功跡,並御筆親謄,賜給了秦良玉:
其一:學就四川作陣圖,鴛鴦袖裏握兵符;由來巾幗甘心受,何必將軍是丈夫。其二:蜀錦征袍自剪成,桃花馬上請長纓;世間多少奇男子,誰肯沙上萬里行。
其三:露宿風餐誓不辭,忍將鮮血代胭脂;凱歌馬上清平曲,不是昭君出塞時。其四:憑將箕帚掃匈奴,一片歡聲動地呼;試看他年麟閣上,丹青先畫美人圖。
皇帝親題的四首讚美詩,給予了秦良玉極高的評價,這實在是一件難得的殊榮,秦良玉叩謝聖恩後,班師回石砫。
又過了十來年,起義軍張獻忠進入四川一帶,年過花甲的秦良玉再次披掛上陣,風采不減當年。她率領白杆兵,連戰連捷,解除太平之圍,扼反將羅汝才於巫山,斬叛帥東山虎于譚家坪,使張獻忠的軍隊在川地吃盡了苦頭。
然而,由於川地屢經兵災,府庫空乏,損耗的兵力和糧餉無法補充;而起義軍部隊勢力強大,潮水般湧進川蜀,在整個戰局上,官兵是無法取勝的。
秦玉良萬般無奈,只有退保石柱一地。這時京城已被李自成所率領的義軍攻破,明思宗自縊於煤山,大明皇朝在風雨飄搖中終於徹底倒塌,李自成入主京城,張獻忠則想牢牢控制住川蜀,以作為自己的據點。張獻忠東征西戰,幾乎囊括了全蜀,卻唯對石砫彈丸之地無可奈何。
己六十八歲高齡的秦良玉,帶著她手下歷經百戰的白杆兵,不畏強暴,誓死抗拒,一直到張獻忠敗亡,起義軍終沒能踏入石柱半步。
清順治五年端陽節過後,七十五歲的秦良玉,在一次檢閱過白杆兵後,剛剛邁下桃花馬,身子突然一歪,溢然離開了人世,結束了她戎馬倥惚馳騁疆場的豪邁生涯。
(據傳:至今重慶市石柱縣還保留著秦良玉的故居和她用過的盔甲兵器。從明末至今,一直稱自家生的女孩兒為“女將”。當地百姓提起她的事仍然如數家珍,無不為家鄉曾經出了這樣一位"鴛鴦袖時握兵符"的女將軍而驕傲。)
990427(本文為讀者投稿,文責作者自負。無酬、謝謝投稿!)


電腦版  |  手機版
執行速度:0.016    www.shop2000.com.tw 網路開店